
前言
2025年是《巴黎協定》達成十周年。十年來,全球氣候治理雖然歷經風雨,但綠色低碳發展終成時代潮流。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氣候治理進入新的關鍵時期。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只有采取扎實行動舉措,才能讓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目標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才能保護好地球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
為******介紹五年來中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取得的重大成就,分享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行動做法和實踐經驗,發布本白皮書。
一、堅定不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國家戰略,廣泛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 面綠色轉型,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
(一)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必由之路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基礎。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將經濟社會發展轉到綠色低碳軌道上來,能夠切實維護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為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環境保障。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能夠以綠色轉型為驅動,促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創新、融合發展,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普惠的民生福祉。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有利于從源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動作為。在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中國作為世 界上******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這是用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展現了中國共建清潔美麗世 界的堅定決心。
(二)系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中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任務還十分繁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多維、立體、系統的工程。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中國堅持統籌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始終注重把握以下原則。
全國統籌。中國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頂層設計,把綠色低碳作為鮮明導向,融入國民經濟循環各領域各環節。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充分發揮碳達峰碳中和統籌協調作用,會同各地區各部門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節約優先。中國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 面節約戰略,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閥門。
雙輪驅動。中國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同時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內外暢通。中國高度重視國際交流合作,有效統籌國內國際能源資源,大力推廣國際先進綠色低碳技術經驗;同時積極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防范風險。中國堅持立足國情、先立后破,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切實保障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和群眾正常生產生活,著力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確保安全降碳。
(三)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構建了全球***系統完備的碳減排政策體系——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
“1”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指導思想和頂層設計。國家層面出臺了《關于完整準確全 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部署了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各地區梯次有序碳達峰行動等“碳達峰十大行動”。
“N”是重點行業、領域和各地區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有關部門出臺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科技支撐、財政支持、綠色金融、綠色消費、生態碳匯、減污降碳、統計核算、標準計量、人才培養、干部培訓等碳達峰碳中和支撐保障方案。31個省(區、市)出臺了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能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和動力,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穩定。能源活動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中國立足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一)非化石能源實現躍升發展
中國堅持先立后破,把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放在突出位置,實現了全球規模******、速度***快的新能源發展,推進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由2020年的16.0%增至2024年的19.8%,年均提高近1個百分點。
推動風電、光伏發電跨越式發展。中國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推動海上風電規范有序建設,積極推廣城鎮、農村屋頂光伏,鼓勵發展鄉村分散式風電。截至2025年8月底,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6.9億千瓦,達到2020年的3倍以上,貢獻了2020年以來約80%的新增電力裝機,風光發電量占比以年均提高2.2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攀上新臺階。
因地制宜開發水能。水電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清潔能源和靈活電源。中國堅持科學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以水風光一體化為重點推進水電開發建設。以西南地區主要河流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流域重大水電工程開發建設,有力有序開發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截至2025年8月底,常規水電裝機容量約3.8億千瓦、抽水蓄能裝機容量6236.5萬千瓦。
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核電是優質高 效的清潔能源。中國始終堅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推動核能在清潔供暖、工業供熱、海水淡化等領域的利用。截至2025年8月底,中國運行、在建、核準待建核電機組共112臺、裝機容量1.25億千瓦,居******第 一。實行***嚴格的安全標準和***嚴格的監管,核電安全運行業績穩居世 界前列。
加快發展綠色氫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中國堅持創新驅動,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加快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截至2024年底,綠色氫能產能超15萬噸/年,居世 界 第 一。因地制宜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利用,穩步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沼氣發電和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因地制宜推廣生物質能清潔取暖,有序推廣應用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潔液體燃料。截至2025年8月底,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4688萬千瓦,是2020年的1.6倍。建成一批地熱能集中供暖項目,探索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發電示范,海洋能規模化利用取得積極進展。
(二)化石能源清潔高 效利用加快推進
中國持續提升化石能源清潔高 效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由2020年的84.0%降至2024年的80.2%。
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 效利用和減量替代。中國立足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統籌推進煤炭穩定供應和低碳轉型發展,加大“綠色礦山”“智能礦山”建設力度,持續降低煤炭開采過程碳排放。大力實施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持續推動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十年來累計完成淘汰煤電落后產能超過1億千瓦。加大重點行業領域煤炭減量替代力度,提升工業領域清潔能源應用比重和電氣化水平,穩妥有序推進散煤替代,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2020年的56.7%降至2024年的53.2%。
持續推進油氣開發利用綠色轉型。******實施油氣綠色生產行動,推動綠色油氣田建設,推進石油煉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生產環節節能降碳。加大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可持續航空燃料等對傳統燃油替代力度。實施成品油質量升級專項行動,實現從國Ⅲ到國Ⅵ的“三連升”,用不到10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近30年的成品油質量升級之路,有效減少了汽車尾氣污染物排放。
(三)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持續提升
隨著新能源大規模發展,中國大力提升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和抵御風險能力,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 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源網荷儲(電源、電網、負荷、儲能)一體化發展,實現了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和利用。
增強電源協調優化運行能力。中國充分發揮煤電靈活調節能力,全 面實施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50%以上煤電機組具備深度調峰能力。因地制宜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科學布局抽水蓄能、光熱發電,加快新型儲能技術規?;瘧?。不斷優化電源側多能互補調度運行方式,充分挖掘調峰潛力,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和綜合調節能力持續提升。
強化電網互補互濟。中國創新電網結構形態和運行模式,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推動電網主動適應大規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廣的分布式能源發展。完善電網主網架結構,夯實電力系統穩定的物理基礎,形成有效互聯互濟的六大區域電網格局,跨省跨區電力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提升。2024年,分別完成跨區、跨省輸送電量9247億千瓦時、2萬億千瓦時,較2020年分別增長50%、30%。加快配電網改造升級,著力提高配電網接納新能源電力水平。積極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智能微電網,實現與大電網兼容互補。
大力提升電力負荷彈性。中國系統整合需求側響應資源,引導用戶優化儲用電模式,高比例釋放居民、一般工商業用電負荷的彈性,針對工業用電負荷占比高的特點,引導大工業負荷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有效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到2025年,推動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 大用電負荷的3%-5%,其中華東、華中、南方等地區達到*** 大用電負荷的5%左右。
加強新型儲能建設。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基礎。中國促進儲能與電力系統各環節融合發展。積極發展“新能源+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以關鍵電網節點或偏遠地區為重點,合理布局新型儲能,鼓勵電動汽車、不間斷電源等參與系統調峰調頻。推動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多元化應用。截至2024年底,新型儲能裝機達到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是2020年的20倍,裝機規模占全球總裝機比例超過40%。
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深入推進
工業、交通、建筑、居民生活是產生碳排放的重要領域,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影響。中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綠色動能。
(一)產業低碳化進程加速
中國大力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創新、融合發展,著力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產業綠色低碳化水平持續提升。
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持續深化。中國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持續更新重點行業環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約束性標準,持續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推動重點行業綠色低碳升級,持續打造綠色制造標桿,積極開展清潔能源替代,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加快低碳原料替代和再生資源利用。2024年,中國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1915萬噸,連續15年居全球首位,每4噸電解鋁中有1噸使用綠電生產。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優勢不斷強化。中國持續打造綠色低碳經濟增長點,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提升。中國已經建成全球*** 大、*** 完整的清潔能源產業鏈,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2024年,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8%,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16.3%,較2020年增加1.2個百分點。
數字化綠色化進程協同加速。中國積極發揮數字化在提升資源效率、增進環境效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在電力系統、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筑建設運行等領域應用。推進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統籌大型風光基地與國家數據樞紐節點建設,提升數據中心綠電使用比例。246家數據中心入選國家綠色數據中心,使用電力一半以上是綠電。
(二)清潔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完善
中國大力發展低碳運輸工具裝備,持續優化運輸結構,安全、便捷、高 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形成。
低碳交通運輸工具加快普及。中國加速推廣新能源汽車,實現了全球速度***快、規模*** 大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2025年1-9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市場滲透率達到52.2%,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第 一。中國鐵路電氣化水平世 界 領 先,2024年鐵路電化率達76.2%。推動船舶、航空器采用清潔動力,2024年民航運輸機隊燃效較2005年基線水平下降20.5%。深入推進重點區域、重點航線、重點船舶靠港使用岸電,主要港口的重點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超過90%。中國民航機場場內電動化水平全 球 領 先,截至2025年7月底,民航機場場內電動車輛占比達到32%。
交通運輸結構持續調整優化。中國持續完善國家鐵路、公路、水運網絡,推動不同運輸方式合理分工、有效銜接。大力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發展,持續提高大宗貨物的鐵路、水路運輸比重。2024年,鐵路、水路貨物周轉量分別比“十三五”末增加17.5%和33.6%,沿海主要港口煤炭、鐵礦石綠色疏運(利用鐵路、水運、封閉式皮帶廊道、新能源汽車等)比例達到88.4%。
綠色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升級。中國積極開展交通設施綠色化提升改造,大力推進綠色公路、綠色航道建設,著力提升新建車站、機場、碼頭等設施綠色化智能化水平,強化交通領域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已建成******上數量***多、服務車型***廣、覆蓋面積******的充電設施網絡。截至2025年8月底,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總數累計達到1734.8萬個,是5年前的10倍。深入實施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綠色出行體系。截至2025年6月底,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30條,運營總里程超過1.1萬公里,居全球首位。
(三)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提升
中國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方式,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和人居品質不斷提升。
城鄉規劃建設低碳轉型步伐加快。中國積極發揮綠色低碳規劃引領作用,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到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著力修復城市生態系統。推廣綠色建造方式,發展裝配式建筑,應用綠色建筑材料。2024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達6.72億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突破30%。截至2025年6月底,綠色建材認證產品突破1萬個。增強城市氣候韌性,完善城市生態系統,留足城市河湖生態空間和防洪排澇空間,累計開展90個海綿城市以及39個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示范建設。截至2024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49%,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91平方米。
建筑能效水平大幅提高。中國不斷提高建筑能效標準要求,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2024年,城鎮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的97.9%?!笆奈濉逼陂g推動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公共建筑經改造后能效普遍提升20%。截至2024年底,節能建筑占城鎮既有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6%。
建筑用能日趨清潔化低碳化。中國持續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因地制宜推進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推廣熱泵、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等清潔低碳供暖,有效降低建筑領域碳排放。2024年,中國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55%。積極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北方農村地區累計完成清潔取暖改造4000萬戶以上。截至2024年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83%,較2020年提高近20個百分點。
(四)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新風尚
中國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更多人的自覺選擇。
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中國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積極引導和推動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廣泛踐行,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居民綠色低碳出行比重持續提升,目前日均約2億人次通過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約2500萬人次選擇共享單車出行。全 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截至2024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到98.5%。探索推廣碳普惠機制,27個省份出臺了碳普惠相關政策,涵蓋綠色出行、節約用電、舊物回收、垃圾分類等綠色生活場景。
綠色低碳消費全 面擴大。中國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產品供給規模和質量,深入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發揮綠色低碳消費拉動經濟和推動降碳的雙重作用,引導鼓勵使用綠色低碳產品,同時堅決遏制奢 侈 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實施“光盤行動”、抵制“舌尖上的浪費”,引導公眾節約用水用電、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四、重點降碳路徑******落地見效
節能是從源頭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抓手,循環經濟對碳減排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生態系統碳匯是實現減排固碳的重要途徑。中國深入實施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取得積極成效。
五、支撐保障體系不斷夯實
中國持續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標準計量等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經濟支持政策,健全市場化機制,工作支撐保障逐步加強。
六、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大動力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全球廣泛參與、共同行動。中國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國際合作,以中國理念和實踐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
結束語 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面對氣候變化,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需要加強行動、團結合作。 中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回顧過去五年,中國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強勁動能。 面向未來,中國愿與國際社會一道,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攜手應對全球氣候挑戰,守護好綠色地球家園,建設更加清潔、美麗的******。
來源:新華社
岳女士
